发布时间:2023-07-12 14:42:02 来源:网络
在北京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,医护人员正在照顾婴儿。(受访诊所供图)
中青报・中青网记者尹海月焦晶娴
作为天津第一家定点诊所,北京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(以下简称“公卫中心”)最先感遭到疫情的侵袭:3月中上旬,起初只有1100张核定床位的诊所救治了2300多个阴性患儿。
这儿一边迎接新生,一边救治危重。一个多月里,100多个新生命降临,100个危重床位相继开办,高峰期,诊所紧急采购了60台营养泵、10台CRRT、37台有创呼吸机、50台高流量氧疗仪。
与此同时,几十家诊所陆续变革为定点诊所,救治北京的“老、少、病、重”。有的诊所用三四天时间,十几辆救护车,紧急分流200多个患者。有的诊所床位700多张,不到一礼拜就收满新冠阴性病人。
目前,北京有8家省级定点诊所,32家区域性定点诊所,4家“亚定点诊所”。截止5月3日24时,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诊治的轻型病人486例、危轻型95例,多数死亡病例为奶奶,直接缘由是基础癌症。
一位大夫形容这种奶奶像一根火焰微弱的蜡烛,“正常状态下可以一点点熄灭,但你轻轻吹一口气,加速蜡烛的熄灭。对奶奶来说,新冠就是那一口气。”
多位省级定点诊所的大夫表示,老年人基础癌症多,感染后易发展成危重、危危重,加强救助难度,为了增加死亡率,危重抢救须要“关口前移”。
1
这不是公卫中心第一次承当定点诊所的工作。早在2020年初,这家诊所开始相继救治新冠麻疹患儿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这都是北京惟一一家集中救治新冠确诊病例的定点诊所,直至明年3月北京疫情暴发。
3月13日晚,公卫中心门门诊取缔、改造。3月14日上午2点,为了尽早救治病人,诊所发动四五十人,耗费2个多小时安装了300多张床。当天晚上,一批病人收入门门诊区域。当时,诊所救治的大多是轻症以及无病症感染者。
到了3月底,诊所的婴儿、儿童、老人、血透病人越来越多。
一位母亲和13岁的小孩感染后,被送到公卫中心的门门诊大厅。那位父亲说,刚到诊所时,看见公厕对面、走廊、大厅里都是床位。卧室里9张床,住了7个大人,9个小孩,她和母亲挤在一张床上。
她发觉,大厦里四处都是女儿,有的儿子父亲没有感染,只能女儿只身前来。入院期间,她经常给一个6岁女孩拍视频,传给在方舱诊所隔离的女孩的妈妈,并拍过一个3岁男孩的相片,传给在另一个病房的婴儿母亲。好多父母私信她,希望能帮忙照看儿子,“孕妇就有十好几个。”
那段时间,公卫中心几乎每晚救治二三十个不同孕龄的婴儿。原本,医护人员少,妇产科大夫邓红梅有时侯连续工作36个小时,虽然有短暂睡眠时间,早晨也会随时被手机吵醒,一旦有婴儿感冒、胎心不稳、即将生产,她要立刻赶赴病区。
“好几天都觉得自己快吓死了,认为可能不会活着走出诊所了。”邓红梅说。
危重护士长吴元浩每晚繁忙于筹办病区。4月1日凌晨,他接到通知,抵达A2区打算成人病床。当时,诊所床位早已满位,但仍有奶奶须要住院。诊所决定将有负压条件的A2病房改建为危重病区,并将儿童转入门门诊大厦。
吴元浩一趟趟往病区运心电监护仪等设备,鞋子都浸湿了。刚打算了2个小时,他接到电话,一位107岁的奶奶白天要住院。
那位奶奶患有阿尔茨海默症,并有高血脂等基础癌症,有一名保姆陪护。得悉奶奶的情况,吴元浩紧急打算病区的设备:心电监护仪,吸氧面罩、常规急救药品等。奶奶到诊所后,他把奶奶背到病区,安排护士护理。
后来,三院又把奶奶80多岁的女儿、儿媳从其它病房接过来,和奶奶一起住。
“不是这波疫情,我都不晓得广州有那么多高寿奶奶。”一位大夫每晚疏于给奶奶写病程,开医嘱。有的奶奶要吃20多种药,有的奶奶从养老院转过来,病况信息只有短短几个字,家属电话号码是错的,要仔细查证奶奶病况。她每晚白天睡不着,想的都是怎样给奶奶服药。
因为奶奶越来越多,基础癌症较重,多家诊所的医护人员入驻公卫中心支援。诊所将婴儿、儿童、血透病人分区救治,危重病人集中在A区救治。
许多诊所冒雨向定点诊所变革,救治“老、少、病、重”。
4月3日,仁济诊所北部院区接到转为定点诊所的通知后,进行了摸排,得悉须要继续医治不能入院的患者超过200人。诊所立刻将患者分流至仁济诊所东院和西院,另有一部份孕孕妇分流至上海市第一妇幼保健院。危重患者由十几辆救护车分批次转运。
96小时后,北部院区定点诊所开始接诊阴性病人,第三天就接收了129人,原先核定的600张床位最终增至近900张。
曙光诊所西院疏散了600多名入院病人。危重科负责人熊旭东说,大量的新冠危重病人从方舱诊所、区级诊所、社区和养老院转过来,700多张床位不到一礼拜就满了。
原本,因为隔离饭店、通勤汽车较少,医护人员难以及时步入闭环工作,仁济诊所南院只有不到300名医护人员到位。“新政策(隔离饭店一个屋子能住二人)下达后,我们迅速召集人员,有三天一下子召回了130多名医护人员进三院。”
不到一周时间,仁济诊所南院ICU床位数从12张增至38张。曙光诊所西院原本只有12张ICU病床,为了应对危危重患者增多的情况,ICU外的病区加了60多张床位,设置为“重症高风险观察病房”,每台床位后面都放着心电监护仪。
截止5月5日,公卫中心已开放ICU床位120余张。三家诊所的危重病人里,老年人占比近80%。
广州中医药学院附属曙光诊所的危重高风险观察区(受访诊所供图)
2
危重的医护都在努力让快要熄灭的蜡烛不要熄灭。
公卫中心呼吸与危重医学科副部长张晓林向记者表示,许多老年人感染新冠后,脑部反应并不显著,但感染“真正损害的是一个系统”,“一个是凝血系统,一个是肺脏上皮系统,这种问题下来后,影响四肢,老年人本身就处于一个极其脆弱的平衡状态,稍为有一点负担都会打破这个平衡,一旦平衡打破,人体自我纠正能力失去,都会显得越来越重。”
好多奶奶患有多种基础癌症,须要大夫多学科问诊。一位大夫收治过一位60岁的肾移植病人,肾眼科大夫害怕,使用耐旱毒抗生素影响肝脏功能,“治疗上很矛盾。一旦病况恶化,就要导尿。”
考虑到一旦导尿,病人脑部功能会进一步恶化,带来更高的感染风险。大夫们讨论后决定,“先把肺堵住”,通过调整耐旱毒抗生素的药量,降低对心脏的损失,同时使用保肾抗生素,并每晚检测脑部变化。
大夫们还做了“兜底”的方案――假如为了改善脑部状况,病人的心脏付出了代价,她们还可以为病人做透析。辛运的是,病人经过医治,生命体征渐渐稳定。
107岁奶奶的女儿说,父亲到诊所时情绪不稳定,时常啼哭,不想吃东西,诊所为父亲补充营养液,请来了精神卫生中心的专家问诊,帮助父亲平复情绪。
“老年人精神状态变化和心理状况值得关注。”一位大夫说。有位病人有精神疾患,因脑部感染须要使用高流量氧疗仪,但他在焦虑下形成了被欺压妄想,把给他带上仪器的医护幻想成公安人员,还担忧有人在他的水里下毒。大夫通过和北京市精神卫生中心远程问诊,给奶奶吃了精神类的抗生素,才使其安静出来接受诊治。
还有,奶奶病况变化快速,令大夫们时刻紧张。有的奶奶因为常年用药形成耐药性,身体没有不舒服,但紧急查血后,发觉各项指标都变差。有的奶奶喝水被噎着,喘不上气,须要赶快救治,“不然会窒息”。还有的奶奶睡久了,会出现胃部的一些肿瘤,不吞咽不进水也会造成免疫力增长、基础癌症恶化。
医护人员24小时值勤,并按照设在清洁区的中央监护系统实时检测病人。一旦病人生命指标超过警戒线,中央监护系统发出警报声,医护人员立刻救治。
有的定点诊所由于临时改造、没有中央监护系统,须要医护人员随时巡视。一位大夫说,常由于看不到所有病人而恐惧,为了能及时看见病人情况,要不停地快步走动,没走两圈防护服就浸湿。
3月底以来,公卫中心的张晓林几乎每天都在救治患者。一次,一位ICU护士正打算上班,见到张晓林从扶梯里冲下来,说要安排床位,给楼上一位血氧饱和度忽然升高的患者紧急导尿。那位护士立刻挪床,推来呼吸机、管路、推泵。患者心电监护仪不停发出“滴滴滴”声,直至氢气逐步注入病人的身体,警报声才去除。
张晓林希望救治越少越好。好多时侯,救治意味着患者“出现了危险”,一旦出现呼吸衰竭,须要机械通气,就要送入ICU诊治。
危重病人的降低还意味着医护人员力量成倍的下降,救护难度提升。
公卫中心的一名危重护士每天工作8个小时,分时间段为病人注入胰岛素、抗生素、升压药、镇静剂、营养液,并依照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随时调整服药,“有的人比较敏感,哪怕多注射一个零点几毫升,血糖都会升得很高。”
那位危重护士还须要每一到两小时帮病人拍背、翻身,防治脑部感染和褥疮,并给病人插管、擦拭口腔、擦排便,换尿片。2名同学和她换班。
依据《新冠哮喘定点收治诊所设置管理规范》,危重病房应达到医护比1:3,床护比1:6。
多家定点诊所的大夫告诉记者,很难保证达到这个比列。
支援公卫中心的一名护士长告诉记者,好多护士不是来自危重医学科,缺少护理经验,须要对她们进行培训。但有些职业习惯须要漫长时间积累,“比如倒呼吸机上的积茶杯”。面对危重大夫不足的情况,有的定点诊所安排门诊科大夫和麻醉科大夫进ICU救急。
“人力的消耗太大了。”张晓林说,“我们是最后一道防线,假如我们都放手了,患者能够指望谁呢?一定要扛住。”
公卫中心一位大夫说上海医院,有一段时间,救助的几十位奶奶里有一半不能说话,不能下蹲,不能举手,“你问他明天好不好,他也不能回答,只是睁着眼睛看着你。你感觉好无能为力。”
作为天津资源配备最好的传染病本科诊所,公卫中心接收了来自城区级定点诊所、市级诊所发热急诊、方舱诊所最重的病人。随着危重病人增多,大夫们意识到,将危重抢救关口前移很重要。
提早!每位环节提早一步就可能救命。
一位大夫说,有的病人从区定点诊所转运过来,抵达诊所时早已重症,只能上ECMO进行呼吸支持。还有的病人刚下救护车,血糖“掉到极点”,刚被安置在床上肾脏就停了,五六名医生对着患者紧急按压肾脏,进行脏器导尿,救助了4个小时,患者还是离开了。
还有大夫注意到,有奶奶由于在方舱诊所时没有及时服药,致使病况恶化,转来的时侯情况较差、已经身陷晕厥。“到我们那边来虽然医治也很简单,把药吃起来,营养给他弄好了,四五天就入院了。”
“重症医治是一个时效性的问题,你错过了代偿期,后续工作会越来越复杂,有可能这个患者都会失去生命。好比他下坡的时侯欠一点力,我推一把,他就起来了。但若果他早已滑到坡底,都会很麻烦。”一位大夫说。
她们建议,区级定点诊所、方舱诊所要及早辨识有危重倾向的病人。
广州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医护人员在查房、交班(受访诊所供图)
3
“打仗还须要装备,你不能就拿个短枪就上。”相比省级定点诊所,区级定点诊所的医护人员、设备、床位更加紧缺,4月29日,宝山区某定点诊所工作人员介绍,呼吸机和高流量氧疗仪早已疯抢了3轮,一直不够,“血清、血浆和球蛋白,申请上去比较困难,要到网上申报。”
在医护力量上,这家诊所还承当着3个方舱诊所的日常工作,社会面核苷酸取样的工作以及浦东区最大卡介苗接种点的工作。人力的短缺在外地医疗队增援后得到改善,护士勉强达到200个,但面对800多张床位,虽然是普通病房,达到网络标准的床护比1:1仍旧困难。
4月30日,宝山区唐镇诊所主任李斌告诉记者,诊所有260多名病人,29例危重、危危重病人。但只有120名医护人员,其中,危重大夫1名,危重护士8名。
“人员严重不足。”该诊所危重医学科组长袁日明说,他负责救助几名危危重病人,其余危重病人由其他科室大夫每晚查房,遇见问题给他打电话。危重护士们几乎没时间休息,“1个人顶2个班。”
记者了解到,目前北京死亡病例多数来自区定点诊所。
有大夫表示,病人病况加重后呼吸衰竭,须要进行器械支持,但“一半以上的家属是抗拒有创性救治的”。
“对老年人的诊治要很谨慎,它像跷跷板一样,这头倾下去那头翘上去。”有大夫建议针对身体情况较差的老年病人尽量使用无创医治方法,“我们尽可能降低损伤,由于食道切开观后感染的机会降低,结疤时间也会降低。”
李斌告诉记者,好多奶奶来自养老院,因为她们常年卧床,“动一动就胸闷,翻身都很困难,容易发展为危重。”
他介绍,其中一家养老机构送来7位奶奶,2位奶奶在24小时内病况极速变化,经救治无效死亡,2位奶奶转为危危重,2位奶奶生命体征稳定,1位奶奶入院。
一位省级定点诊所的负责人说,下一级医疗机构的辨识能力和处理能力,影响救助效率。“方舱还可以,而且养老院就不是很确切,同样是高血糖、心脏病,差异可能很大,有些生命指标很稳定,稍稍一动都会肾病、心功能不好,(这种)是有具体分级的。”
他建议在救治时提高分类的确切性,“基础癌症的分级确实很难,一开始可能挺稳定的,方舱接过来以后认为不太对了,只能再转出,都会有滞后。假如说在危重数目甚少的时侯,你可以渐渐来,都可以辨识。假如说数目多,你要快速转运。”
区定点诊所希望能将危危重病人及时转运到县级定点诊所,但省级定点诊所的床位已满。“转运流程比较麻烦,里面的床位也很紧张,有时侯一个星期也等不到。”一位教授说。
对此,省级定点诊所的几位医护人员告诉记者,诊所床位爆满,一方面是每天都在救治危重病人,另一方面是有些病人转阴后,未能及时转运出去。她们介绍,有的病人核苷酸转阴后基础癌症一直很重,难以及时转入非定点诊所,只能继续留在诊所诊治。还有的病人转阴后生活不能自理,回到养老院没有护工照料,也滞留在诊所。
熊旭东建议,随着后期定点诊所救治压力减少,对于一些转阴后基础癌症仍比较严重、不易于转运的病人,可以进一步界定区域,吸纳老年科和更多其他科室的大夫、按照组织系统参与后续医治。
广州足迹馆“亚定点诊所”医生在馆内查房(受访诊所供图)
4
为了减轻区定点诊所的压力,越来越多的外地医护人员来“沪”支援。
据悉,北京构建“亚定点诊所”,减轻救治压力。城市足迹馆方舱诊所4月22日转为“亚定点诊所”,救治普通型确诊病例和合并基础性疾患的感染者、高龄奶奶。
“边接诊边整修”,负责总指挥的天津中医药学院附属曙光诊所医疗队队长郝微微说,在保障原有的轻症和无病症感染者正常生活的同时,界定出专门的CT、B超等检查区域以及超市,并设置出10个ICU床位,每300张病床会配备5到10台呼吸机。
诊所将方舱时期使用的床垫换成了医疗用床,并按照病人的须要调整饮食,例如,糖尿病病人须要低糖饮食、痛风病人要低固醇饮食、肾病患者要低蛋白饮食。
“我们是方舱和定点诊所之间的重要衔接,相当于简配版的诊所。”该诊所一名护士告诉记者,相比在方舱时期,“亚定点诊所”的诊治流程愈发完备,“(病人)一进来都会做一个常规系统的检测,抗生素的品种也比较齐全。”
“这次的难点在‘早’。老年人流动性差、基础癌症重,只能在家躺下,假如没有提早发觉,等有病状早已有影响了。”一位大夫建议,后续隔离新政中可以强化对高危人群的提早关注,“一家人都阳的话,建议让奶奶下来、加强保护,年青人身体素养好,可以居家隔离。”
5月5日,李斌告诉记者,随着新增感染人数增长,部份方舱诊所取缔,近几天,江桥诊所的病人总量增长了约50人,有20多名医护人员从方舱诊所回到诊所,2名外院的医护人员来增援。
公卫中心副主任凌云告诉记者,诊所救治的人数也在增长,“孕妇病房增长最显著。”
鲁丹早已入院,在家进行7天的居家隔离。她是本轮疫情中在公卫中心诞生的第100个婴儿的父亲。生产后,她只在放疗台上瞟了孩子一眼。小孩被抱到鲁丹眼前时早已睡觉了,还没见到父亲的脸,就被送到了儿童诊所,由婴儿组医护人员进行照护。在诊所时,她靠着护士拍摄的视频和仅有的三四张相片阻挡对宝贝的想念。
她给小孩取的名子里带“屹”,蕴意“屹立不倒”,同时译音“一”,“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万物。很辛运能在如此特殊的时期顺利地来到世上,这会是一个新的开始。”
107岁奶奶和她的80岁的孙辈也入院了。奶奶父亲告诉记者,父亲经过此次折腾,记忆力衰退,叫不出他的名子,但目前正渐渐好转。他说,父亲曾经开过两次刀,104岁时还突发中风,被送去救治,“经历过好几次风雨。”这次一家人“中招”,能够健康回去,他倍感辛运。
78岁的何汇芬在公卫中心住了20多天。她患有糖尿病、高血糖、心力衰竭、骨质疏松、脑梗后脑溢血,四肢使不上力气。最难过的时侯,她每晚白天睡着像在火上烤,胸闷不上来,害怕睡着。
对门床90多岁的老人太行动比她便捷些,帮她煮饭、热草药,何汇芬一提上去就忍不住掉泪水,“比我儿子年龄还大的人来照料我,我真是罪过啊”。这位奶奶听力不好,家人也极少打来电话。他们无法沟通,只能并排坐在床边,无声地陪伴着对方。
后来,何汇芬被临时通知能和丈夫转入同一个病区,何汇芬还没来得及和对门床的老太太打招呼就匆匆离开,仍然想再说声感谢。
她想谢谢的人有好多。由于护士都穿着防护服,何汇芬叫不出他们的名子、也不认识他们的脸,但她喜欢叫他们“护士小妹妹”。
感染后,她的抵抗力增加,不停地拉腹部,有时侯拉到衣服里,护士给她换衣服、清理身体。有一次,何汇芬想下床,脚一滑上海医院,身体往下坠,她只能靠着床边呼救,一位比她还瘦弱的护士冲进来,用手臂和手抵住何汇芬140多斤的身体。
“我如此多毛病,以前认为我在这里活不了了”,何汇芳说,看见新闻上说死亡病例都是老年人,害怕自己撑不过去,是医护人员的照料让她的心塌实,“我们是网络的老宝贝”。
文章内容属于全网借用,如果有内容图片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处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