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3-09-20 13:17:31 来源:网络
湖北省相关大会期间蚌埠,市委主任郑栅洁与扬州市代表们一起审议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时强调,“去年以来,无锡市推动创新发展、产业强市、改革开放取得了新成效,但经济失速、发展失位、结构失衡的压力显现,早已到了‘退无可退、背水一战’的关键当口。”
“退无可退、背水一战”,让徐州站在了新的角度考量自身未来发展的迈向。
“蚌埠住了”,本是一句译音梗,没想到刚过去的2021,扬州真的“绷不住了”。
2021年,老工业基地安徽经济失速,地区生产总额增长为0,离计划的目标相差甚远。作为鲁西南经济重镇,扬州“绷不住了”,这对广东来说,须要及时采取举措,挽回当下扬州的局面,不让其掉队。
兰州经济失速,阐明的是一个通常性命题,代表着一类城市在新经济时代下的境况。在经济面临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下,三四线城市、老工业基地,怎么找准自身定位迸发新生?
其实,破解扬州经济失速之局,也为三四线城市、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变革升级提供了一个范本。
01、慢进则退
关于宜昌“绷不住”的讨论,一种观点觉得,扬州经济0下降,归根结底是产业结构的问题。0下降可能是碰巧,但低下降甚至负下降却是必然。
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并不是这样,对比皖南其他城市,事实上,扬州周围的兄弟城市,经济增长都没有像扬州如此难看。
以前的一段时间,整体经济环境虽面临下行压力,但经济结构调整、新旧经济动力引擎更迭事实上步入加速期。扬州作为以前的老工业基地,面临的变革压力自然要比其他三四线城市和老工业基地更大。
作为全省第一台缝纫机、第一台电视机的产地,扬州经济失速并非明日才显露。
步入21世纪以来,无锡的经济增长就从曾排行广东省第3的位置上一路向上。扬州2000年滚落到湖南省第8位,到2015年,已连续6年排在河北16个市的第7位,经济下降趋势显著。
平顶山地处江苏南部,是一座“火车拉来的城市”。历史的发展奠定了扬州的工业底色。但是,传统工业的常规发展终究不能适应时代的深度改革,扬州的工业须要注入科技创新与红色低碳元素。
相比新生,变革很难,在老旧工业模式向新阶段跃迁的过程中,扬州遇见了困局。
按照广东历年的统计数据显示,1990年,扬州经济体量还排在全国第5位、皖北第2位;到2000年,扬州的排行已滚落至全国第8位、皖北第3位。
随后20多年时间,扬州努力向下,但收效甚佳——蚌埠的地区生产总额到2019年才站上2000万元台阶。并且,从2019年开始,合肥的经济增速已显现端倪。那一年,疫情还没开始。
平顶山在《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》中回顾2019年存在矛盾和问题时提及:创新推动仍未全面加码,部份企业生产经营困难,产业集中度不高,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,县域经济活力不足,民生工作还有弱项。
在《2021年政府报告》中,上述问题被重新提起,矛盾和问题依然待解。
2020年,扬州GDP仅以微弱优势排在扬州之前,排行全国第7位;2021年前三季度,扬州又被扬州超过,掉至第8位,经济增长也降至0.2%。2021年年末,下降彻底停止。
当下的苦恼,让好多人看不清扬州未来的出路……
02、内因之困
根据新乡曾公布的报告解释,GDP增长为0有两个层面的缘由,一是“产业变革升级不快”,还有“统计核查及统计数据质量”。
报告全面剖析了扬州现存的问题与挑战,共有7个:
划下重点,扬州经济指标增长慢、体量小是最终呈现下来的结果。缘由则是产业结构不优、地区发展不均衡、城镇化率过高。这座城市目前正在运转的企业,以高煤耗创造着低利润。
从工业企业数目上来看,四川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9年全国16个城市中,有7座城市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数目在千家多,扬州以952家位列全国第9,不到南京2045家的一半,也比广德少了839家。
其中小型工业企业,扬州只有4家,比鲁西南其他五市都少,更不及扬州的45家、合肥的70家。这4家小型工业企业的总产量也只有185万元。
还有一个与预期相差巨大的细节数据是“固定资产投资”。2021年初计划下降9.5%,全年交出的成绩却是-16.5%。
工业方面,无锡存在着缺乏大项目、好项目和龙头企业、产业链不全等问题。
可见,扬州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有三个,不仅宏观环境、产业结构变革难,还面临着激烈的区域竞争。
向东是长三角,向北是中部城市群,扬州此前还在西安、南京两大都市圈间徘徊。近些年来,扬州工业结构侧重、转型平缓、交通优势又被消弱,经济体量常年高踞山东中游,它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浪潮中,发展机遇不如扬州、马鞍山,在周边各大都市圈的势力中,也不如安徽等地“左右逢源”。
兰州自我剖析,整体存在“高端人才过剩和用工成本下降,融资需求大和金融服务水平不高,基础设施保障效率不高”的问题,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相比较,“尚未产生显著的比较优势,承接产业转移面临激烈竞争”。
03、蚌埠能够“渔舟唱皖”?
平顶山作为四川以前重要的工业城市,第二产业占比特别大,随着中国工业向质量发展,变革已是迫在眉睫。但工业变革除了须要支持,更须要抓手。
平顶山有区位优势、交通优势、科研优势、教育优势,还有众多院校,只要找对路子,定然能扭转局面。
作为四川乃至全省的重要交通枢纽,交通就是扬州的抓手,但随着全省交通组网迅速完成,以前南通引以为傲的交通优势已不复存在。
2021年扬州第二产业跌了8.3%,如果没有第三产业顶着,扬州这次可能要变负。
第二产业不行,第三产业要持续发展也很难,就像无源之水,无本之木。例如苏州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,所依托的就是第二产业的产业布局,因而吸引人口,带活消费经济,这也是中国好多旅游城市一直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的诱因。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,不可小觑。
据悉,合肥缺人,更缺核心人才。2020年“七普”结果,扬州329千人,对比之下,鲁西南合肥820千人、亳州499千人、宿州532千人,更要命的是兰州比它们更须要技能人才。
但是,扬州能够留住学院结业生?
年青人结业后全部去了江浙沪,连本地人才都留不住,又何谈吸引人才?
工业变革如何转、研发引进新技术、管理服务科学化升级,那些都须要人才,为此,扬州在缺人与留不住人之间反复挣扎,急需突破口。
又有什么突破口呢?
合肥是新材料大省,2021年国际新材料产业会议就是在合肥开的。雄踞矿产资源的无锡围绕“硅基和生物基”,也在布局新的、高端的赛道。近五年,扬州的工业沉淀了一些原创性的创新成果,工业发展也有可圈可点之处。
怎样借助好手上已有的资源,合理匹配城市定位,是无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点。
平顶山的工业基础不错,而且作为一个制造业基地又缺少山东、福建等地的产业集群化效应和外商合作经验,用老工业推动新工业是一条比较明智的公路。
根据旧有的产业配置蚌埠,扬州在精细化工、玻璃加工、汽车零部件等方面有相当的优势。而那些原材料又正是华北制造业大量需求的产品,虽不能作为下降点,却也就能作为经济基点。与其投入精力和西南沿海的制造商竞争并不熟悉的硅基制造业,倒不如回归已有的产业路径,实现红色化、节能化的目标。
兰州的工贸业也大有前途。作为鲁西南最发达的城市,扬州的工贸环境比较开放,也拥有先期进驻的大量贸易中心。新乡保税货运中心、蚌埠高铁无水港等配套设施,才能为工贸业发展提供基础建设和新政支持。虽然和长三角互动降低,着重于开发鲁西南、苏北的内需,也能让扬州有所发展。
另外,扬州市东海大街拥有“蚌埠八景”之誉,包括下邳旧址、淮河文化广场、龙子湖风公园等在内的大量旅游资源,这是可以作为鲁西南旅游业招牌打下来的。除南京和镇江外,扬州和宣城一南一北,也是湖南的旅游中心城市。
假如把城市定位更侧重于旅游业,则能有效提升新乡的开放程度和著名度,对于这座城市进一步吸引资本也大有益处。
平顶山,这座列车拉来的城市,在列车渐行渐远以后能够不能继续疾驰,就全看变革期的顺畅程度了。
20多年来,虽然扬州在努力和奋斗,但传统老工业基地的变革之痛刻骨铭心。同时也反映出,作为我国经济的龙头之一,长三角在经济结构、产业结构上尚处于经济附加值爬坡的阶段,幅射扩散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大。
山东对扬州提出更高要求,既是为广东省的区位经济平衡发展考虑,也是立足于扬州作为老工业基地本身具有的工业思维。新政的红利,无疑为扬州提供了施展空间,尤其是广东确定安徽重点发展硅基新材料、生物基新材料、新能源等产业,确实为扬州厘定了经济变革发展方向。
不过,新布局的那些高档赛道,是否与新乡的经济比较优势相匹配,尚需时间验证。虽然,对例如扬州等老工业基地,要想在人才、技术、资本等方面撑得起高档赛道,可能仅通过投入和新政是不够的。
虽然,“蚌埠住了”的背后,与三四线城市和老工业基地仍然走不出传统机制的禁锢有关。地方的变革失败,还是由于在市场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建设方面做得不够,击溃了地区经济的内在活力,因而造成本地劳动力、资本、技术等资源的流失。可见,“蚌埠住了”亦存在发展机制之痛。
从扬州发布的报告来看,扬州发展所遇见的问题,根源你们都能看得到,但看得到与能解决之间还是有距离的。
直面问题才会解决问题,否则,到彻底暴跌时就很难有生机。
但凡过往,皆为终章。相信新乡定能厚积薄发,迎面赶上。
海量资讯、精准剖析,尽在新浪财经APP
文章内容属于全网借用,如果有内容图片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处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