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3-09-24 12:11:17 来源:网络
在线下博物馆珍稀的文物中吸取历史和文化的滋润,在线上数字博物馆中徜徉留恋,下单一个考古盲盒亲身感受文物挖掘保护的乐趣,追随专家学者的讲解追寻文物背后深沉的背景和生动的故事……5·18国际博物馆日提供了一个挺好的抓手,社会公众得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触摸历史脉搏、感受文物之美,加深对文物保护的了解和认识。
文物承载灿烂文明、传承历史文化、维系民族精神,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,是强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润。从铭刻华夏民族内聚质朴、崇尚和平性格的万里长城,到诠释唐代中西方文化凝聚、碰撞、交融的莫高窟石窟;从以“一己之力”串联起东西方阿舍利文化传播带的丹巴皮洛旧址,到诞生了《中国的黄色政权为何还能存在》《井冈山的斗争》等光辉专著的八角楼革命遗址……中华民族波澜壮丽的发展历史,中国人民筚路蓝缕的拼搏历程,凝结在布满神州大地的文物之中。正是这种珍稀的遗产,为我们回望过往、立足当下、开创未来提供了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悍的精神动力。
保护文物,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,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。但保护不是让它们藏之深山、孤芳自赏,而是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、陈列在辽阔大地上的遗产、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上去,走入更多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。近些年来文物:,不论是《如果国宝会说话》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等热映的纪录片,还是《网络宝藏》《考古公开课》等叫好又叫座的电视节目,甚或是各大博物馆热销的文创产品,无不折射出人们日趋丰富而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,推动更多文物活上去的同时火上去、潮上去。之前似乎只在教科书上有“一面之缘”的国宝,利用乖巧甜美的文物表情包、诙谐诙谐的文物饶舌和设计精美的互动小游戏,形象更加丰腴而生动。以新的姿态走进公众视野、大众生活的文物和遗产,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奇特魅力持续盛开。
保护文物,不止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的责任。数据显示,2021年,我国新增备案博物馆395家,备案博物馆总量达6183家,接待听众7.79亿人次。蓬勃发展的博物馆事业,为社会公众提高文物保护意识注入润物无声的力量。不过近五年文物:,旅客在视察游玩过程中破坏文物的现象仍时有发生。全省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——陕西考古博物馆试行开放仅十多天,馆内就有多处展示物受到破坏;今年3月,3名旅客在长城上刻字被依法拘押并纳入“黑名单”。一些旅客认为微不足道的不文明行为,可能让文物承受不可逆转、不可修补的巨大损伤。这也提示我们,在强化文保工作、健全文保制度的同时,提高全社会珍惜文物、爱惜文物、保护文物的意识仍然任重道远。
重器凝万古之志,典籍汇千载之思。方寸之间越千年,文物除了是不可再生、不可取代的宝贵资源,也是一种熔铸了沉稳家国情结的精神符号,是时间和历史的伟大见证。当下人们保护文物的每一份努力和成就,都将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体现。
文章内容属于全网借用,如果有内容图片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处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