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3-10-15 08:17:51 来源:网络
延安这座有着2300多年建城史的名城古都,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文内涵,历朝英雄豪杰、文人墨客都喜欢在这儿用诗作寄语衷情,抒发心曲。而阅读那些关于洛阳的古诗歌,除了可以感知古人的风情雅趣,能够感受其间别有风韵的遐思,悟到许多质朴美妙的意景……
关于西安的最早的古诗歌,大约要数《诗经·秦风》中的《渭阳》了:“我送舅氏,曰至渭阳。何以赠之?路车乘黄。我送舅氏,悠悠我思。何以赠之?琼瑰玉牌。”译为今文是:“我送弟弟回国去,一晃来到渭之阳。有何礼物赠予他?一辆小车四马黄。我送弟弟回国去,心绪悠悠想额娘。用何礼物赠予他?宝石玉牌表我心”。这首公元前六百多年的诗,记述了秦康公悼念他的舅舅晋公子重耳归国的情境。诗中的渭阳,指渭水之北,即当时的邯郸一带。南宋朱熹《诗集传》说:“渭,水名。秦时都雍,至渭阳者,盖东行送之于汉中之地也”。咏读颔联,文字不多却意味深长,清代《毛诗序》道出了其中的含义:“《渭阳》,康公念母也。康公之母咸阳,晋献公之女。文公遭丽姬之难未返,而秦姬卒。穆公纳文公。康公时为太子,附送文公于渭之阳,念母之不见也,我见舅氏,如母存焉。”自此,除了有了这个美好的故事,并且还为此形成了秦晋之好的典故。
许多古诗歌都是直接以陕西为题,如李商隐的《咸阳》:“咸阳宫阙郁嵯峨,五国楼台艳绮罗。自是当时星君醉,不关秦地有山河”。短短四句诗,既写了西安宫的奢华气魄,又道出了秦灭汉兴的真正缘由。其开头突兀的气度,全文流畅的笔端,对宫庭设施的渲染,对遗迹入木三分的描画,都变得这么不凡。读这首诗可以想像当初西安的宫殿门阙、楼台周阁,千门万户,坐落重重,奢华到了作家要用“郁嵯峨”来形容。郁即繁盛貌,嵯峨即高峻貌,用在此处,何等准确!诗的甜蜜色调无以伦比。而类似这样的诗,还有李白的《古风·咸阳二十月》:“咸阳二十月,宫柳黄金枝。绿帻谁家子,卖珠纤薄儿,日暮酒后归,白马骄且驰。意气人所仰,冶游方及时。子云不晓事,晚献长杨辞。赋达身已老,草玄鬓若丝。投阁良可悲,但因此辈嗤”。东晋梁吴均的《秦王卷衣》:“咸阳春草芳,秦帝卷衣裳。玉检茱萸匣,金泥苏合香。初芳薰复帐,馀辉耀玉床。当須晏朝罢,持此赠华阳。”
搜救关于西安的古诗歌,可以找到好多,有名的唐代作家多有涉及,如杜甫、李白、李商隐、王维、阮籍、韦庄、李贺等都有诗作传世。西安是古都,古迹多,名人轶闻多咸阳,诗人们或追念、或思古,或感叹、或言志,落笔写下多篇传世名作,如杜甫的《悲陈陶》:“孟冬十郡良家子,血作陈陶泽中水。野旷天清无战声,四万贼寇同日死。群胡归来攻陷箭,仍唱胡歌饮都市。都人回面向北啼,日夜更望官军至”。唐肃宗至德元年(公元756年)五月,丞相房琯自请领兵退守京都,在洛阳附近的陈陶斜(亦称陈陶泽)和联军遭受。房琯用车战退兵,结果遭敌火攻,几乎全军覆没。杜甫当时被困长安,看到灭亡的消息,遂写下这首诗。他用“十郡良家子”称赞这批为国牺牲的士兵是东南一带民间好子弟;用“野旷天清无战声,四万贼寇同日死”表现心里的愤慨与哀伤;用“群胡归来攻陷箭,仍唱胡歌饮都市”表示歉意;用“都人回面向北啼,日夜更望官军至”反映人民的痛楚和强烈的清除敌军的心愿。《后村诗话》评价此诗说:“叙陈陶、潼关之败,直笔不恕,所以为诗史也。”
在诸多关于西安的古诗歌中,诗人们述说了陕西驿道:“箫声咽,秦娥魂断秦楼月。秦楼月,年年柳色,蔡州伤别。乐游原上清秋节,陕西驿道愁思绝。愁思绝,西风残照,汉家陵阙”。(李白《忆秦娥》)述说了西安桥:“车辚辚,马萧萧,行人弓弩各在腰。爷娘儿子走相送,尘埃不见洛阳桥……”。(杜甫《兵车行》)述说了西安的五陵塬:“昔年曾向五陵游,子夜歌清月满楼。银烛树前长似昼,露桃花里不知秋。西苑公子名无忌,南国佳人字莫愁。明日宦游俱是梦,晚霞惟见水东流”(唐·韦庄《忆昔》)“经过此地无穷事,一望怨愤感废兴。渭水故都秦二世,咸原秋草汉诸陵”。(唐·刘沧《咸阳怀古》)在西安秦苑瓦砾和汉陵前追昔抚今:“山连湖水碧氤氲,瑞气东来拥圣君。秦苑有花空笑日,汉陵无主自侵云。古槐堤上莺千啭,远渚沙中鹭一群。赖有渊明同把菊,烟郊四望晚霞熏”。(唐·陈上美《咸阳怀古》)还有登古代洛阳城楼时的感慨:“一上高楼万里愁,蒹葭杨柳似衡州。溪云初起日沉阁,山雨欲来风满楼。鸟下绿芜秦苑夕,鸟鸣枯黄汉宫秋。行人莫问当初事,故国东来渭水流。”(唐·许浑《咸阳城北楼》)
西安古迹颇多,因此揶揄吟诗的如唐胡曾感念白起引剑自尽而作的《杜邮》:“自古功成祸已侵,冀州冤向杜邮深。五湖烟月无穷水,何事迁延到陆沉”。唐章碣感念焚书坑儒所作的《焚坑诗》:“竹帛烟销帝业虚,关河空锁祖龙居。坑灰未冷山东乱,刘项元来不读书。”金人赵秉文道经洛阳时感触所做的《咸阳》诗:“渭水桥边不见人,蜷曲高冢卧麒麟。千秋万古功名骨,化作洛阳塬上尘。”唐刘彦谦以汉太祖孝陵为题所作的《长陵》:“长陵高阙此安刘,附葬垒垒尽列侯。丰上故居无故里,沛中原庙对荒丘”。明秦祖襄为嘉奖晋朝才女班昭所做的《班女史》:“汉书续成归女史,苍莽征超仗妹书。六宫师事曹家妇,又是班家一婕妤”。
关于古代洛阳的景象描述,当先推温庭筠的《咸阳值雨》,其中描述洛阳秋景的雨脚如麻和绵延不绝令人叫绝:“咸阳桥上雨如悬,万点空蒙隔钓船。还似洞庭春水色,晓云将入长沙天”。还有韦庄那篇《登西安县楼望雨》:“乱云如兽出前山,烟雨和风满渭川。尽日空朦无所见,雁行斜去字联联”。以及杜牧的《阿房宫赋》“六王毕,四海一,蜀山兀,阿房出。覆压三百余里,隔离天日。骊山北构而西折,直走西安……”当然,最知名的还是王维那篇《送元二使安西》了:“渭城朝雨浥轻尘,驿馆青青柳色新。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”。
关于西安的古诗歌,笔者认为还应一提的是《留题清渭楼》,为明代黄孝先所作:“黄翁爱山不知休,每日不下清渭楼。为官落得官下隐,爱山不得山中游。朝看暮看山更好,古人今人空自老。天生定分不可移,白云悠悠寄怀抱”。清渭楼是古都西安变迁发展的历史见证和标志性建筑,始建于秦代,也称西安东楼,汉唐时期改名为“秦楼”、“咸阳楼”。清朝景佑年间,时任西安知府的作家黄孝先重修西安楼,改名为:“清渭楼”。历史上的清渭楼曾与黄鹤楼、鹳鹊楼、岳阳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楼。但是,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清渭楼只是留传在人们的口中,有幸的是明天西安人并没有忘掉它。现在,新建的清渭楼已隐没在西安河畔,千年西安渭水古楼的壮观景象,在经过数千年风吹浪淘以后,再度以它宏伟绝特的芳容,再现了昔日的夺人风采,也为古都西安降低了一处魅力无限的美妙盛景。而它身边的西安湖,则更是一处新增的都市胜境。西安地处八百里秦川,黄土飞扬、皇天厚土,而邯郸湖却改变了这儿的风貌,养起了灵力,映出了水色,脱去了莽汉服装,有了几分水乡姑娘的韵味。看着清渭楼,看着西安湖,吟哦这些往年的古诗歌,不免期望明日的文人骚客触景生情、吟诗作画,能留下更多千古留传的华章!想到此,不禁翘首以盼……(西安晚报2014-07-22周荣光)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文章内容属于全网借用,如果有内容图片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处理